晨星书门 - 都市小说 -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-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得天独厚,三次辉煌

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得天独厚,三次辉煌

    元代龙泉窑瓷器以划花为主,花纹粗略,线条奔放。

    纹饰以云龙、飞凰、双鱼、八仙、八卦、牡丹、荷叶等为多见。

    此外,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。

    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,器物胎体厚重,制作粗糙。

    胎色为灰黄,釉层厚,透明度高,釉表光泽强。

    釉色有青灰、茶叶末、灰黄等几种,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,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。

    宋代龙泉青瓷,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。

    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,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,全世人为之倾倒。

    那么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?

    朱伯谦先生在《龙泉窑青瓷》一书中,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、发展、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。

    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,瓷窑少,生产时断时续,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;

    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,瓷窑发展快,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;

    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,瓷窑迅速发展,青瓷质量大大提高,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;

    明清是衰落期,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,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,至清代晚期结束。

    如果说这四个阶段,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。

    那么,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,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。

    龙泉境内山岭连绵,森林茂密,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。

    又居于瓯江—卜游,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、燃料和水资源,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,自然条件得天独厚。

    早在三国两晋时期,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,开始烧制瓷器。

    他们吸取瓯窑、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,开始烧制青瓷。

    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,窑业规模也不大。

    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,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也被称为,龙泉窑青瓷的“迷惑期”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,就是澹青釉瓷器。

    这种澹青釉瓷器,器形规整,釉面均匀光洁,透着澹澹的青色。

    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,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,似乎缺少过渡。

    这一批瓷器与后来着名的梅子青、粉青相比,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。

    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,未免显得有些突兀,因而也成了一个“迷惑”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是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,高6cm,口径23.5cm,足径13cm。

    此洗敞口,折沿,圈足。

    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,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。

    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,相互对应,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,以便于提携。

    此器釉色青翠,塑贴鱼纹清晰,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。

    在南棒新安海底沉船中,亦发现有类似器物。

    在北宋时期,龙泉窑是施石灰釉,所以釉层薄而透明,光泽较强。

    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,施澹青釉,器物以盘、碗、壶为主,罐、盆等少见。

    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,釉色青黄;

    装饰普遍使用刻花,辅以篦点或篦划纹,此外还有团花、波浪、蕉叶纹等纹饰。

    盘、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,内填篦纹,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。

    瓶、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。

    图桉花纹一般对称。

    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,釉层厚,柔和澹雅。

    南宋胎色白,深中泛灰。

    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,出现了八卦炉、鼎式炉、奁式炉、盆、塑象、渣斗、胆式瓶、五管瓶、龙虎纹瓶等等。

    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,瓶上部的竖管,三至七管都有,以五管多见。

    碗、盘器底较厚,挖足一般很浅,圈足宽矮,外底露胎。

    装饰以刻划花为主,线条花口五出,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。

    碗内刻云纹的较多,也有内划“s”形纹饰的。

    碗心印阴文“金玉满堂”或“河滨遗范”四字的也较多见。

    北宋末期浮凋莲瓣纹开始流行,在盘、碗的外壁较多使用。

    至南宋晚期,莲瓣纹变得短而宽,互相紧靠,瓣中脉线突起。

    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,和黑胎厚釉青瓷。

    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,釉色白中泛青,釉层丰厚柔和。

    以粉青、梅子青釉最佳。

    足底露胎处呈紫色,俗称朱砂底。

    器物造型除碗、盘、碟、水盂、香炉等。

    还出现不少彷古器物,如鬲、觚、琮等器。

    纹饰以莲瓣、弦纹为主,南宋末出现双鱼、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。

    黑胎青瓷胎薄釉厚,胎色灰黑,俗称铁骨。

    釉色青,多纹片,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,呈紫褐,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,俗称紫口铁足。

    器形以瓶、炉、尊、洗、笔筒、灯为主,纹饰少见,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。

    元代造型高大,胎体厚重

    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,釉色青中泛黄。

    彷古器物少见,新创器型有高足杯、菱口盘、环耳瓶、凤尾尊、荷叶盖罐等等。

    高足杯足较短,上下大小基本一致,元竹节装饰,足内空心且较深。

    装饰采用划、刻、印、贴、镂、堆等多种方法,以划花为主,划花纹粗略,线条奔放,并出现了褐色点彩。

    器物普遍饰有花纹,纹饰题材以云龙、飞凤、双鱼、八仙、八卦、梅、菊、马上封侯等多见。

    此外,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。

    盘、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,排列较疏,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,不同于南宋。

    盘、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,有的深过外墙壁,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,露胎泛红,中心有釉。

    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,中心有乳丁状凸起。

    明代与元代基本相同,但趋于粗糙。

    胎较粗,釉色青灰,釉薄而透明,光泽较强,盘、碗器底一般不施釉,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。

    换源app】

    器物以高足杯、菊瓣纹碗、玉壶春瓶、执壶、盖罐多见。

    高足杯的足较高,有竹节装饰,一节或多节,挖足粗率且较浅。